“六龄齿” 实为第①恒磨牙,一般在 6 岁左右萌出,是口腔中较早萌出的恒牙,并非乳牙。若成年后乳牙未脱落,可能是恒牙(如前牙或前磨牙)缺失、萌出障碍或位置异常导致,需先通过口腔检查与 X 线片判断具体情况:
乳牙滞留的常见原因:
恒牙先天缺失:乳牙因无继承恒牙推动,持续占据牙位。
恒牙萌出方向异常:如倒置、埋伏阻生,无法顶落乳牙。
乳牙牙根吸收不全:因遗传或局部炎症,乳牙牙根未正常吸收。
影响口腔功能:
乳牙牙体组织较薄,长期承担咀嚼压力易磨损、龋坏,甚至引发牙髓炎。
导致牙列紊乱:
滞留乳牙占据恒牙位置,可能引发邻牙移位、牙列拥挤或咬合关系异常(如反颌、深覆合)。
隐藏恒牙隐患:
若恒牙埋伏于颌骨内,可能形成含牙囊肿,压迫周围骨质及神经。
及时就医检查:
拍摄口腔曲面断层片,明确滞留乳牙下方是否存在恒牙、恒牙位置及发育状态。
根据检查结果对症治疗:
若恒牙存在且位置正常:
拔除滞留乳牙,为恒牙萌出留出空间,必要时通过正畸牵引助其归位。
若恒牙缺失或无法萌出:
若乳牙形态、功能正常,可保留乳牙并定期复查,延缓其脱落;
若乳牙松动或龋坏程度深,拔除后可选择种植牙、固定桥或活动义齿修复,避免邻牙移位。
若误将滞留乳牙当作 “六龄齿”,需注意:六龄齿是恒牙,若过早缺失会影响咀嚼与颌骨发育,需通过间隙保持器或修复手段处理;而滞留乳牙下方若为其他恒牙(如尖牙、前磨牙),需针对性制定方案。
定期口腔检查(每年 1-2 次),尤其青少年时期关注牙齿替换情况;
发现乳牙超过替换年龄未脱落,或出现牙齿疼痛、移位等症状,及时就诊;
保持良好口腔卫生,预防乳牙龋坏,为恒牙发育创造条件。
成年后乳牙滞留不可忽视,及时通过医学检查明确病因并干预,既能保护口腔功能,也能避免后期更复杂的治疗。